我的读史札记(代序)
2019-04-30 10:07:03
  • 0
  • 0
  • 14
  • 0

                                            《恢弘的篇章》序

                                                         周康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最重要的是它的序言,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读后深受启发,写作了本序。

                 一

    流金岁月,我从小就喜爱历史。有位作者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比兴趣更好的老师,兴趣带我们入门,只有热爱才让我们走远。从兴趣到热爱,我对历史进行了长期、广泛的阅读。

   《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神童诗》等启蒙读物,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这些儿童识字课本,在没有亲身经历之前,根本不能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经历是理解事物的基础,没有经历,很难理解书本给你描述的事物。同样,青少年就谈历史,未免太早。特别是中国人的历史,需要阅人阅世,才能够意会。

    一本周氏家谱,半部中国历史,研究家谱让我重读历史。 梁启超说“二十四史"是帝王之家谱。古时的历史,就是帝王的家谱。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修谱是西周的一项重要制度。造纸术发明前,谱是写在牒上的,叫谱牒。记载姓氏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就是家谱。中国第一部家谱是甲骨文《家谱刻辞》。中国早期的历史都是按贵族的家谱来写,如《古皇十纪》、《竹书纪年》记载的夏史世系,以及《世本》、《五帝德》和《帝系》等先秦世系。我对历史的广泛阅读始于这些家谱,边读边写,写作“倒逼”阅读,从此一发不可休,从史学名著《春秋》《左传》到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我对历史进行了大量阅读。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执着就类似于其他民族对于宗教的执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着中国这样体系完备的一整套史书,史册浩繁,名家辈出。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为后人留下了“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后加《清史稿》,形成二十五史。

    中国历史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编年体以时间为纲按年月日记载的史事,孔子作《春秋》便是史学开山,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释经文的著作叫“传”,《左传》是对《春秋》的解说。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则是对《春秋》的引申与发挥。

    开卷有益,知书达理,读史让人明鉴。读遍二十四史,列传占了十之八九。 纪传体是以人物和制度为记载中心的史书,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记》,将中国史学著作推向高峰。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可看作是纪传体的骨架,是全书的纲。 清代人物传记《国朝耆献类征》,亦属纪传体。读名人传记,可当修身之书读。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论语》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人做事,如心领神会,终身受用不尽。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称断代史,二十四史除史记外,均为断代史;以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书称为通史,可理解为贯通的历史。读断代史如盲人摸象,精读一部通史,是史学入门的第一步。读中国史,应先读编年史,再分期转治断代史,然后再来研究制度方面的通史。司马光编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继《史记》之后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给人们提供了一部可以比较容易地通晓战国至五代的史书;明朝袁了凡先生编篡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叫《了凡纲鉴》。

    唐朝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加上清朝乾隆年间《续通典》《续通志》等六书,形成《九通》,完整系统的记录了中国典章制度的沿革。南宋朱熹《通鉴纲目》是一部纲目体史书,宋代范祖禹著《唐鉴》以议论为主的史书,把近300年唐代历史中事可法戒者撮取大纲,系以论断。

    民间有大量“野史”。汉代刘向著《列女传》所讲一百个历史故事,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妇女史。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叙述史事较《明史》更为详细,可以补充正史中的缺失。

     东汉《吴越春秋》是历史演义的雏形,元明清三代,历史逐渐走问世俗,被民众演义。明朝万历年间许仲林总结先秦周武王灭商的传说写成了小说《封神演义》,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演义。晚清以来,列强入侵,小说救国、演义救国层出不穷。民初,蔡东藩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自秦始皇至民国九年,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提供了一部浩瀚的中国通史,堪称演义之最。

    历史之树常青,历史随着时代而增写,每个时代要编写历史。清未王柏龄著《中国全史》,洋洋一百二十万言,叙述从远古到清未的历史;民国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及巜吕思勉读史札记》,钱穆《国史大纲》与《先秦诸子系年》等;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当代史学权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由原始社会一直写到鸦片战争。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历史小说《豕谛》、许倬云《江河万古》、易中天历史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等,都是当代人撰写的历史。

    历史看似枯燥,其实活色生香。张玮《历史的温度》,用辩证的眼光看历史事件与人物;张鸣《历史的底稿》,《历史的坏脾气》,勾勒历史人物百般脸谱;袁腾飞老师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两宋风云》,都是对我们“常识”的反思。金一南著《苦难辉煌》,用战略思维点评中国近现代史,看似写历史,实则写现在和将来。

    中国历史的壮观与神奇,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先秦古籍“四书五经”、”六经三史”上溯到先夏时代“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八卦之说谓之八素,九州之志谓之九丘), 大范围阅读历史,一觅无余。

    中国学术均不出史学范围,史学、经学、子学并提。王阳明曾主张经史合一,说“讲究事件叫史书,讲求道义叫经书"。六经皆史,经学即是史学。春秋战国,学者辈出,百家争鸣,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就是子书,即所谓的子学时代。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所谓的经学时代。经学阐述经典,儒家经典从来都是需要人来阐释的,经学成为儒家学说。

    在古代,单纯研究文字的叫《小学》,研究治国安邦的叫巜大学》,“四书五经”就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真实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中国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五经指《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后来,在“五经”外另加《乐经》即六经。《白虎通义》是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到唐宋,形成了十三经。

      《易经》(周易),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生化的过程。老子《道德经》道者,无也;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周氏家谱先祖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进一步阐述了无极的概念。《道德经》智慧在于道的超越性,可以在万物中寻觅道,但终究不能以为“道是万物,万物是道"。道无形象。老子之后一百年,出现了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思想,道家就是老庄思想。《黄帝内经》虽是一部医学著作,但兼天文、地理、哲学等,贯穿道家思想,划为道家经典。此外《黄帝阴符经》,阴者暗也,符者合也;而《云笈七签》(掇取云笈七部精英之意),是一部概论性的道家著作。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的中国本土宗教,经典《太上感应篇》、《黄庭经》、《太平经》(南华经)。值得指出的是,《太平经》以易经阴阳五行解释救国之道,东汉时期张角以此书为指导,创立太平道(宗教组织),发动了黄巾起义。

     中国文化的根子在《易经》《道德经》,从这个根子发展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论六家要指”提出先秦学术上的六个派别:易经、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民国时期李宗吾研究诸子百家后,认为中国学术之演变,有迹可循:老子洞明万事万物的轨道,有得于心,故言道德。孔子明白此理,就用以治人,故言仁。孟子继孔子之后,故言仁义。荀子继孟子之后,注重礼学。韩非学于荀子,又超越荀子,认为“礼“不足以规范人,故专讲“法",即法家。儒法斗争持续了二千多年。

      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就是国学,国学以儒家为主流,儒学的核心是经学。自汉朝以来,就有经史之分,鸦片战争后,欧风美雨,西学东渐,西学指西方文化,国学一词随之产生,分经、史、子、集四部类。四部分类固定后,经史严格相分。清朝设翰林院,负责国史编修,编写历史为历代之最,乾隆年间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收录古籍3505种。

     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将国学四部类划分为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将子部提炼为哲学将集部提练为文学。王国维则将国学划为史学、文学、科学。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明代徐光启著作《农政全书》及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北宋沈括的科技著作《梦溪笔谈》,都是国学经典。

     历史总是与地理联系在一起,中国史学叫史地之学。地理在国学四部分类中划为史部。先秦古籍《山海经》是最早的地理经典,从天文、地理、神话等,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古代中国一直当作历史;《五藏山经》是《山海经》中最古老的部分,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寻。先秦古籍《禹贡》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著有九州之说(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西晋时期的《穆天子传》及郦道元《水经》都是地理名著。明未清初,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介绍《大地球体说》,清代地理课本《地球韵言》、《皇舆全览图》、《瀛寰志略》等;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史地知识。

    清朝章学诚《方史通义》开篇便称“六经皆史”,不仅批判了过去的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对史之意义及其范围等作了详细阐释。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胡适论历史》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通过对国学的大量观察,“六经皆史”,把所有书籍当史料看,无论什么书都可以用来研究历史。晋朝挚虞著《文章流别集》是我国最早的文章分类选集,《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评论选集,清代《古文观止》是一部历史散文集,选自包括《左传》《史记》在内的东周至明代散文222篇,留下几千年的历史轨迹。

     古人云,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那些反复吟诵的诗句,从中透露了历史信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颂"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离骚"、“九歌”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 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诗三百首,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水平,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拆射“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宋代诗人苏轼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借用怀古抒情,关注历史。古代诗歌词曲反映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

     毛泽东指出“小说可以当历史来读”,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记录魏晋名士清谈之风,是研究魏晋上层社会的极好史料。

    神话不是历史,但有历史价值。希腊神话《神谱》描写宇宙与神的诞生,《荷马史诗》在历史、地理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歌德用尽一生写的《浮士德》,是全人类的一个化身,折射出一部世界近代史的画卷。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油画《蒙娜丽莎》及基督教传说《最后的晚餐》、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等,都是历史意义的杰作。亚当斯密《国富论》,虽然是一本经济著作,但有丰富历史知识,将经济、历史、哲学、政治等综合在一起,不同的阅读不同的收获。

    学历史一定要有全球视野,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斯夫《当代史导论》为编撰世界历史提供了学术理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十册巨著《历史研究》 ,以独特的眼光阐述了世界各族的兴起与衰落。英国历史之父比德,其两部史学名著《英国教会史》与《修道院长列传》,读后增长智慧。古罗马历史学家蒂托·李维的历史巨著"罗马史"以及塔西佗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写成的《编年史》与《日耳曼尼亚志》。

     观察如今的国家制度,不能无视历史和地理的差异。深入地阅读会发现,正如英国作家西蒙在《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中所说,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整个世界的缩影。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历史可不可信?大致是可信的,但不能完全信。英国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史学名著《世界史纲》,展现了一种立体化多层次的历史,但不免“欧洲中心论”与“欧美中心论”的流弊。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虽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阅读,但它全新的全球视角引人入胜。非洲历史一直被边缘化,[法]凯瑟林著《非洲简史》,从人类起源到种族、宗教与革命,这是一部宏大而有趣的非洲简史。关于亚洲历史,我读了日本宫崎市定著《亚洲史概说》,[美]斯图亚特著《极简亚洲千年史》,大范围的阅读,让我的视野更加高远。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掀起了一场用全球史观重新考察和撰写世界史的活动,最经典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第一部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读来颇具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总揽人类历史进程,必须博览群书,大量阅读,这让我阅读速度变得非常快。我查阅的工具书,如宋朝《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包罗古今万象;南宋《玉海》,规模宏大,共204卷;清朝康熙年间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共10000卷。世界三大百科全书给了我辽阔的视域,《美国百科全书》是标准型的综合百科全书,历史部分以世纪设条,给读者以世界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世纪总览;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被认为是最具有权威的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皇皇巨著《辞海》,则是几代学人千锤百炼、兼有字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大历史”观倡导者黄仁宇一部专著《中国大历史》,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著有《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将人类历史置于地球乃至宇宙演化的弘大背景之下,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俯瞰人类历史发展全貌。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也是一位“大历史”学家,所著《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便是“大历史”的代表作。

    清代读书达人康有为,主张目录之学,既便不把所有的书读完,也要记住书的名字。有时采取略读或跳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阅读并掌握书中大意即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规模地阅读,几乎让我成了读书达人,在历史的漩涡里无法自拔。

                      二

     史学起于记事,逐渐衍为资治之具,为后来者提供经验教训。顾炎武认为,史书之用,劝善惩恶,亚于《六经》,只有研析历史,通晓史事之士,才能谙熟典制,通达政体,治理国家。《吕氏春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了长久的治国方略。《贞观政要》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施政经验。

      一部历史,承载无数事件,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不仅力求真实地记载历史,而且力图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概括历史,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从历史事件中概括出观点,历史观即历史的看法。历史哲学告诉我们历史发展的规律。黑格尔《历史哲学》一书,柏拉图《理想国》,使我受益匪浅;前者不记叙具体历史事件而专讲历史规律,从东方世界→波斯世界→希腊世界→日耳曼世界,探索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后者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一个完整的理想国方案。古拉格的《世界:一部历史》虽不是世界史读物,但思想性很强,适合做研究。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对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的思考与评价。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历史哲学,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宋朝邵雍《皇极经世》即是代表作。 民国李宗吾《厚黑学》提出厚黑史观,揭穿二十四史的黑幕,历史人物成功的秘诀,不过是脸厚心黑罢了。厚黑救国,古有行之者,越王勾践是也。胡林翼曾说"只要有利于国,就是顽钝无耻的事我都干”。世间学说,每每误人,唯有李宗吾《厚黑学》不会误人,不懂春秋笔法者,不可读《厚黑学》。

     历史不是人们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不可知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本体。国学大师陈寅恪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中西结合考证方法,求得历史真相。陈寅恪的历史考据学,在考证历史事实时,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称为文明时代,历史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时起算,之前则称为“史前时代”; 历史学依靠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考古学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史前史,属于史学的一部分。史前时代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农业时代之前的采集狩猎时代称旧石器时代。作为史前文明,巫术与图腾,催生了宗教与科学。

     超过百万年的历史无文字记载。近代学者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研究商朝史,被郭沫若称为新史学的开山,其《古史新证》提出纸上史料与地下史料互相印证。二十世纪初,是中国考古界的大发现时期。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古鼎盛时期,郭沫若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上世纪50年代未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商朝的存在。2007年浙江省考古所在长江三角洲发现了历史遗迹浙江良渚古城,距今已经有了5300年历史。

     春秋以来,我国素有文人论政的传统,西周灭亡,促使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宋代文人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有强烈的使命感,欧阳修编《新五代史》通过五代兴亡,论述国家盛衰的道理。宋代文学家把文学的政治功能通过历史揭露出来,再如苏东坡《范增论》、苏洵《管仲论》、苏辙《六国论》。《从屈原到陆游》一书论述古代文人的人格独立一一自由意志,以启迪今人。

       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们对其质疑与超越,东汉王充《论衡》,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明末学术风气和民间议政,从私相密谈为公开的讲学演说。十七世纪初,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讽议朝政,引发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争。

     人类的起源神秘莫测,是上帝的创造还是进化的产物?基督教经典《圣经》宣称上帝造人,达尔文巜物种起源》,赫胥黎《天演论》等进化论并没有阐述人类起源,我又读了达尔文《人类起源》与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摩尔根以进化论为指导,写岀一部综合性的人类学著作《古代社会》,即原始社会发展史。在《古代社会》的基础上,恩格斯写下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既多,则融会贯通,看得多了,逐渐自己有了见解,再着手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书与写作相辅相成。接下来是向名人借脑,模仿他们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三

     一位犹太人说过,如果你剽窃一本书,人们会谴责你为文抄袭;然而如果你剽窃十本书,人们会认为你是学者;如果你剽窃三十本书,则是杰出的学者。

      凡好文章必遵循三点: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引经据典。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学习他们辩证唯物主义的写作方法。吴军博士的科技论文《数学之美》,文字水平非常高;熊召政的历史散文《明朝帝王师》,是我的良师益友。通过阅读名篇佳作学习语言、写作方法,而又反弹琵琶,从反面入手,往往别有洞天,映日荷花别样红。当遇到写作瓶颈与压力时,读一读马克李维著《快书写,慢思考》一书,文字就会自然而然倾泻出来。

    中国过去的八股文,就是规规矩矩的写作,一旦守规矩,写出来的必然是"八股文" 。毛泽东给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季米特洛夫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毛泽东说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古人云:题如文眼。标题起到提纲作用,展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好的标题,准确地体现了文章的论点。篇章句字之间协调圆融,鳞次栉比,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本笔记开头语言简洁,结构紧凑,但后来却越拉越长,画蛇添足,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

    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记录史实,从来都是以叙为主;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夹叙夹议,引出话题,是本书遵循的方式。札记这种体裁比较轻便,不拘形式,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引用适当的史料。将自己归纳的知识写成笔记让大家共同来品味,把精心筛选的真正的历史精华献给读者,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有较大的获得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洞穿历史的内核。

     概括描写历史,需要借助丰富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历史其里,文学其表。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孔子说“文胜质则史”,写历史不能文过其实,史书多虚华无实,文过饰非,华而不实,如“汉魏碑记不载事实,滥用陈言者是也。”有真才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之句为“词以境界为上"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说明文章长短视情况而定,宜短则短,宜长则长。林语堂说“绅士的演讲,应当象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因此遵照"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古训和鲁迅先生说过的,文章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到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除,亳不可惜,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千锤百炼出华章。我的写作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有关材料全部罗列在一起,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点石成金。历史钩沉,将人类文明沉淀下来的丰富史料按时间顺序,依史籍材料,条分缕析地加以组织和剪裁,将编写体例、篇章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统一,试图呈现给读者一种立体的、颇具文学魅力的阅读空间;批评者认为象大事记,象一本台账,实际上就是流水账,是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基本上是东抄西凑的产物。

    写作带来的一个明显益处,是获得反馈。有人评论我的文章有一种流动的美,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和一种磅礴的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历史的清风,把一些枯燥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让斑斑史迹,变得生龙活虎;有的网友阅读之后,认为文章使用主题句和转折语展开段落,从结构和表达方式都很新颖。

     炫耀是一种肤浅的表现,人人都有炫耀自已的心理,当人们拥有美好的东西时,总忍不住要告诉别人。我抱着“告诉一个历史真相”“填补历史教科书的空白”的想法,汇集大量历史未解问题,充分收集关于历史问题的各种说法,在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些周游世界的学者,能在现实与历史中思考。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将华夏山河浓缩于画卷,诉说着对辽阔、壮丽、家国天下的情怀。江山如此多娇,引发了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向往。在大量阅读历史的同时,我踏上了地理之旅。

     神圣的雪山,辽阔的草原,青藏高原厚德载物,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万里长江,广纳百川,汇聚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赤水、丽江、清江、沅江、资水、湘江、汉江、赣江等;大江东去,长江从雪山走来,穿越神州大地,演绎五千年文明,伴随永不消逝的历史,带给了我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河流众多,七大江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南北分界)。中国多山地,昆仑山、喜玛拉雅山、天山、阿尔泰山、秦岭(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大兴安岭、祁连山、横断山、峨眉山、长白山、大别山、武陵山、武夷山、雁荡山、普陀山、崂山、神农架、九华山、太行山及分支五台山,不胜枚举。三山五岳(黄山、庐山、雁荡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黄山集山川之美,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五岳之首泰山,中华民族的象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中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对这古老关塞以及它背后神秘西域的向往。凉州(今甘肃武威)是河西走廊的东端,著名的凉州词就是在这里形成和发展。河西走廊即凉州、张掖、金昌、酒泉、嘉谷关等甘肃五市,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系佛教东传的第一站,古代中原名士躲避战火的栖息地,也是丝绸之路西去的咽喉。

     提起西域,便让我想到丝绸之路。从汉朝张骞通西域、唐僧西天(印度)取经、元朝时期马可波罗从意大利东游中国,到明朝郑和下西洋,都走过这条路。汉之前的秦朝,是战国七雄最西部的秦国缔造的。

     中国幅员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新疆占全国六分之一,天山南北,将新疆分成南疆与北疆。我虽然没到过新疆,但我走过云南边陲与内蒙古草原,能举一反三。祖国边疆的异域风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南疆的维吾尔民族一定拥有与西双版纳一样的民族风情,北疆的自然风光一定胜过江南,伊犁有塞外江南、北国江南之称,风吹草低见牛羊,伊犁大草原与内蒙古草原一样富饶美丽。

     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横空出世,莽昆仑,西起帕米尔高原的昆仑山,是中华版图的源头,中华民族的龙脉。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民族最重要的标志,是语言和文化的共性。文化上的中国地理,就是孕育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政治版图。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是一幅全景式宏大画卷,有30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中国五千年文明要从黄帝算起,中国八大古都,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河南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有四个在河南省,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郑州黄帝故里,走进气势磅礴的炎黄广场,目睹炎黄塑像。洛阳是十七朝古都,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最长、朝代较多的城市,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开封(汴京)是七朝古都,《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当年繁荣景象;商丘是三皇五帝之都,现有三皇之首燧皇陵,五帝之一帝窖陵。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西周与周姓的源头,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称为十四朝古都;而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金粉使它名垂千古。“金陵”原是钟山的名称,后来成为南京的别称。最后5代王朝辽、金、元、明、清定都北京(燕京),明、清时期称为京师。在六大古都之外加杭州,就是“七大古都”。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黄河与长江所哺育的这块土地上滋长生息,历经了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数十个朝代,还有塞北三朝辽、金、西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站在历史高端,纵揽历史风云,不禁意气风发,慷慨陈词,激扬文字。 我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中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博采众家之长,三教九流,集之大成,写成长达40万多字的历史笔记,构思宏伟、内容复杂、叹为观止,一种豪放粗犷的感觉与恢宏的历史意识油然而生,不禁发出了“胸中几云梦,余地多恢弘”的感慨,故名《恢弘的篇章》,展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场面浩大,人物繁多,体裁创新,超越史册传统规范。宏伟巨著,恢弘构思,重大历史事件,数万个人物,无数场景,超越《战争与和平》。

(2021年11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