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研究家谱、寻根溯源,涉及到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源自中原(黄河流域)。西晋末年,西晋皇族中八王为主要参与者的八王之乱及塞外五胡乱华,中原汉人离开洛阳城,南过洛水,出大谷关,沿洛阳—南阳—襄阳古道到达江汉平原,史称“衣冠南渡”,那时中原每六个人就有一个渡江避乱,一等的望族随皇室定居富庶的江浙,二、三等的只好继续往南跑。所谓'衣冠八族"入闽,说的大约就是这些客家人。东晋时,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区别于原地土著人。今大埔县的前身,就是原属饶平县于东晋时设置的“流民营”, 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最后定居于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历次大移民,都与战乱有关。远离战乱的岭南是避乱的良所,成为客家移民迁入的主要地区,至今粤东、粤北、珠三角东南部、赣南、闽西等为客家腹地。广东梅州则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区之一而被称为“世界客都”,河源则被称为“客家古邑”,惠州则被称为“客家侨都”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不断迁徙,不断南下的历史。我的家谱记录“唐朝自安史之乱至黄巢起义、军阀混战及北宋未年金兵南下,周氏大量迁至福建、广东;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这是客家先民第二、三次大迁徙。清朝兴起,随着满洲部族入主中原,抗清无力的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一部分人在后来应“移湖广,填四川”的号召,大量移民入川。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现在四川还有一部分地区讲“土广东话”(即客家话)。家谱记录“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湖南达到高潮,江西吉安周氏迁徙湖南宝庆(邵阳)等地”,是客家先民第四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第五次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
客家先民从北到南迁徙过程中,历尽苦难,饱受沧桑,陆续进入了江西赣江流域、闽西南和粤东北等地区。在经过千年的漂泊、万般的磨难后,从混沌中走出,在南越大地上崛起。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人家谱楹联的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为其后裔确立了为人处世的规范,树起了自我修养的标杆。 一部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文化的成长史,客家文化的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映射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多样、生生不息。
梅州话是客家话的代表,客家话是客家人的基本特征,受岭南山脉的阻隔,所受其他语言的影响渗透较少,才有可能保存一种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话的特色世代相传至今。虽历经千年,但是客家人在语言文化上依旧保留中原汉族的气质,并且稳定地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