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周氏家族往事
2018-05-28 11:19:50
  • 0
  • 0
  • 10
  • 0

     明、清时期的乡村中国,到处是饥荒、水灾;零陵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零陵大旱酿成巨灾,人食树皮;崇祯年间,零陵地震,大水成灾;清朝顺治三年,永州大旱,十年九不收。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才有“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也为代田周氏入川带来了契机。穷走夷方,大田周氏正字辈为入川始祖。适闻开垦四川之音,由楚地(指零陵)入川;四川省简阳周晓斌家谱记载自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大田寺入川,重庆壁山周志刚家谱记载先祖于康熙年间1722年从永州府零陵县崇文乡崇文里入川至重庆。

  通过民间传播的移民信息,在清初历史条件下的外省移民迁川活动中,活跃着一种专门以游说移民入川为职业的人,极力鼓吹“省易于度,一去人籍,便可富饶”。他们就是看准了身处偏远之地的农民,不谙外部世界情况,急于外迁求富的。他们又充当中转站的业务,包揽引路,送其人川,以达到捞取"包银"的目的。一户从零陵出发的移民家庭,前往四川途中的盘费开支,大体在一二百两银子之间。这些数目意味着,即将离开原乡的人们,必须罄其所有家产,才可能筹足这笔上路的盘资。族谱上,随处可见的是众多家族的迁川始祖,为了筹措盘费,变卖原乡家产的记载。

  在移民辞家远徙之时,他们必然会考虑到,如果再也没有机会返回故里,自己在异乡如何保持与祖先、与家族的联系等问题。于是,他们带上了通常是与家族、宗族相关联的族谱。

      大田周氏移民除四川、重庆外,还迁移到双牌六江洞、江华石塔井、广西兴安、全州马头岗等地。

     秀远公往下第八世周思侯(1600年—1644)字遇吉,为明朝山西总兵,明末指挥宁武大战,与李自成农民军决战于宁武关的巨大山口之间。遇吉殉难,宁武虽破,但李自成死将士七万余人。

     《零陵县志》记载:1848年,全县大雨不止,成灾,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于是发生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

     中国古代政权不下乡,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政权只延伸到县一级。农村靠的是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作组织结构。一些在乡村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其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乡绅的崛起,他们承担了"皇权不下县"时代基层的管理职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乡民利益,大田出现了乡绅阶层或经商迁居城市的人,他们带来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1919年五四运动,近现代文明的传入,农村社会慢慢向近现代转型,大田有了私塾(学校),有了报纸。土地革命时期,乡村的农民运动兴起。1927年4月,大田周氏周启英\周哲等人参加零陵县万名农民进城,庆祝县农会成立。零陵县农民运动成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个典型。

  走日本那年,日本兵进代田“扫荡”,村民纷纷逃离家园;村里的一支地主武装从事抵抗活动,成立了自卫队。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54师过零陵,该师原为陈诚的嫡系部队,第八旅长周文韬与周启文的宗亲关系,周启文随军到广西。原谱记载,周启文迁徙广西,葬于龙胜。周启文之子就是群里的宗亲周成军。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解放军四野40军120师与湘南游击队解放零陵,南下工作团接管县政权后,向广西、海南挺进。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在农村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土地改革运动;土改从斗地主到划阶级成分,将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的阶级。和平村土改时人均土地1、5亩,户主拥有土地是这个数目的就定为中农,比中农土地略少的定为下中农。人均土地很少的就定为贫农。一丁点儿土地也没有,全靠做长工渡日的就定为雇农。直到1979年为地主摘帽。

  1951年,火烧零陵,引发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在零陵的残留势力,清查行动延伸到了大田,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