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学问
2018-05-01 23:54:18
  • 0
  • 0
  • 6
  • 0

  一般的人认为“读书就是学问”,其实不然。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在微信阅读,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很多大众化口味的“阅读快餐”。但只能算信息,离知识还差十万八千里。

  网络能阅读很多文章,但都是些知识碎片,系统的学习还得要读书。今天读点张爱玲,明天读点张恨水,并不等于就知道了“现代文学”。

       而且,仅有文字的阅读不称其为学问。人们常夸赞有才学为“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明学问必须知道的多,必须把知道的事情消化整理为系统的“知识”,才能称“学问”。有了系统的知识,只能算“肚子里有学问”,在学懂了之后可教会别人称为“学问”。那些知识必须能够灵活具体地运用,学以致用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

     写文章的人充其量可以说有点文才。文字、知识不算学问,有的人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字的书要读,没字的书也要读。过去,农民目不识丁,但"知道的多“,精通农事;现在,大田周氏家族群这些外出发展的宗亲,并没有读多少书,却经营有道,发财致富。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

      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人生阅历与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你才能真正地把握到的。知识的来源从来不是单一的,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一个会读书的人,会把读书和行动结合起来;一个有“学问”的人,决不会被那些人生格言、励志名句所左右。

     有本书上说“勇气是一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又有本书说“放弃也是一种勇气”,所以我们读书时,决不能把书本当教条。要善于思考,重视实践。

     尽管如此,学问的基础仍在于读书。不读书,不可能站到学问的起跑线上。普希金说,阅读是最好的学问。不管在哪个领域,学问的目的在于开拓知识修养,准确把握事物法理,懂得为人的使命。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开拓知识修养,必须不耻下问,自我磨炼,大量读书。

  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曾说“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有人居然会提出“读书越多越无知,那还读书吗”这样啼笑皆非的问题。

     “学而后知不足”,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不知,就要学习,学而后知不足。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必须读书才能进步。读书是一种积累与沉淀,读书是普遍成长的根基,是提升智慧的途径。 戏剧大师曹禺在澡盆读书的故事,说明读书是辉煌成就的基石。

  我认识一个人,似乎一直在读书,考了研究生考博士,如今快退休了,仍一无所成。应了那句俗语“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并不能说明读书无用,而是不能适应的才华是没有用。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所谓人才,必须在学有所长的基础上,懂得灵活变通。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误人子弟,贻害无穷,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前王明教条主义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就是例证。

  要理解理论的针对性,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思想。

     培根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又有“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之说,这两句话是对立的。盲目慈悲也不对,要以智慧为前导,农夫与蛇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的。农夫救蛇就是慈悲多祸害。常言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但如果拿着“佛祖心头坐”当幌子,酗酒伤身,那不是方便,那是随便!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

     综上所述,读书增加了知识,又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有了真正的学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行走、活动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这是一个人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的能力。近年来我也读了不少书,感觉多少增长了点见识。人不能不断地重复自己一成不变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人生要象登山一样,登上自己思想与觉悟的山顶,环视四周,才能心旷神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