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鹅公大坵”
2023-02-06 11:11:35
  • 0
  • 0
  • 10
  • 0

     江西老表之说,不是空穴来风。湖南基本上是江西移民。湖南人很多家谱都自称来自鹅公大坵,“鹅公大坵”出现在许多由江西迁出的姓氏族牒里,很多姓氏家谱上都说是鹅公大坵来的,有的说鹅颈大坵或鹅掌大坵、鹅沟大坵,五花八门。各姓氏在修撰家谱时,因年代久远,尽管已记不清自己的根祖究竟始于江西何乡何村,但那个最初上路的“鹅公大坵”,却刻骨铭心,永远没有忘记。

       因此,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很多人来到了江西。但在今天的江西地名中怎么也找不到鹅公大丘。很多人在修谱的时候,也遇到了“鹅公大丘”的难题,一直没有解决。

     为探索这一千古之谜,2017年11月,初冬如画,我踏上了井岗山的原乡之旅。火车到达南昌,就看到流经南昌城的赣江,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然后坐汽车,从南昌出发,过厚田枢纽,沿沪昆高速公路朝吉安方向,经樟吉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过泰和互通,就到了泰和县内,但未找到鹅公大丘的具体地点。经打听,与“鹅公”有关的地名有几处,其中有一“鹅公”自然村,现位于与吉水县相邻的永丰县龙冈乡龙冈村的小村庄。当地人说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中龙乡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东南部,呈巴掌形散布在距县城48公里的河谷盆地中,所以又称“鹅掌大丘”。仙槎河与仁善河丶宁溪河相汇后注入赣江,而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但这里并不是周氏的祖住地,都没有周姓的记载。

      那么,鹅公大坵究竟在哪里?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是一首山西旧谣。山西人“走西口”是 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与此对应,山东人“闯关东”是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人类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中国历史上还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与移民潮。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蹚古道”,东南亚的“下南洋”;许多华人作为“契约劳工”赴美国旧金山挖金矿,修铁路,在那里安家落户的“赴金山”;这些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则是政府组织的。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不知“江西填湖广”,何知“湖广填四川”。四川达州周氏宗亲周亮家谱记载的周氏迁徙路线图,周原→汝南郡→江西填湖广→永州府→湖广填四川→达州,给历史以充分注脚。

  42集电视连续剧《大槐树》给了我启发。随着剧情,大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明代,看到了祖先们大移民的情景。

  “江西填湖广”是明朝大移民的一部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位)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只识弯弓射大雕”,元朝统治98年,元末战乱之后,黄河泛滥,蝗灾横行,战乱不断,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湖广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使人口均衡、发展经济,巩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至永乐(明成祖朱棣在位),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元末明初,当时全国人口仅六千多万人,相当于今天湖南一个省的人口。朱元璋下达大迁徙诏书,由山西所有迁出的百姓,全部先到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内的这颗大槐树下集合,再由负责此事的官员进行分配。大槐树出于古驿道旁边,分配好的百姓,就可以随时出发。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让我们深深铭记这段历史。

  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启示,鹅公大丘与大槐树相似,是泰和县境内的移民集中营,是江西移民集中出发地,“江西填湖广”时期迁湘人员的中转站。

     在著名的井岗山,离泰和县城不远,有一处古代移民集中地,泰和县内的山名,也许就是神秘的“鹅公大坵” (周康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