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书五经”,学“克己复礼”
2020-05-18 10:59:07
  • 0
  • 0
  • 5
  • 0

      康熙年间,有一位思想家郑瑞写过一篇《为官须知》的文章,文中有三句话,“杂流之人不可交,嫌疑之地不可往,非礼之馈不可受”,在今天仍是一面镜子。

     生活中,知道不该做什么最重要。判断某种事该不该做,判断一种消遣与娱乐是否有害,标准是否毁灭人的思想。人,需要牺牲一些乐趣,需要每天管好自己,需要不断地控制情绪,与人的天性作斗争,这就是自律。实际上,自律并不意味着失去自由,相反,高度的自律会获得高度的自由。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绪、欲望和感情的奴隶,无法成为自由的人。从前,我业余没有其他兴趣爱好,总感到生活单调。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我培养了两大兴趣,一是读书写作,二是散步,二者都是为了养生。寂寞之时读书以豁达,委屈之时读书以励志,得意之时读书以自省。内心安详不荒凉,内心镇静,才能不慌张。我曾经认为兴趣广泛就好,现在觉得要追求高雅的兴趣,摒弃庸俗生活情调,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嗜好必须在一定范围之内,适度才是快乐之源。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取决于这件事的收益大小,并是否具有可持续。

自制力从生活中来。人总是情绪化的,关键时候往往做不到,所以要常修身,一步一个脚印,积小流成大河。通过自律拉开与他人的距离。

克己复礼,让言行合符礼仪。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即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立足。 开卷有益,是古人奖励读书的一句成语。读书必有所得。知书识礼,让我们从“四书五经”和传统文化中去了解一些处世之道与礼仪规范。千百年来,“四书五经”在我国广泛流传,读经先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谌称为人处世的根本之作。

    礼仪之邦,首先讲的是道德,其次素质。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

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常常需要克制自己。克己复礼,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仪与生活规范,让礼貌的言行装点自己的品位。所谓谈吐不凡,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在平时话语中,我们往往把文化知识放在一起。实际上,知识只要你肯学习,一般多少都可以获得。而文化,是反映一个人的修身与品位,要靠自身的修炼。文化是知识的更高层次,文化经过沉淀、升华之后才能转化为素养。积累到了,厚积薄发,自然体现在言行举止。

    常言说,三五成群,正是当下微信群的真实写照。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朋友圈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朋友,但是,三人成虎,大家也容易传播谣言。谣言止于智者,不信谣,不传谣。这也是我们需要尊守的规则与礼仪。

人与人之间靠自律拉开距离。他在云端,你在谷底;他在自律,你在自毁。前者是忙碌的,后者是懊丧的。显然前者才是人生的真正状态。缺乏自律通常是两种情况导致:

一、诱惑挟着人性最原始的欲望,他们毫无抵抗能力

二、习惯是长期生活状态的表现,他们依随性的生活养成了与成功背道而驰的坏习惯。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蒙田说“距离成功最近的途径,是在所有时刻能控制住自己”

       有了成长的意愿,才有可能自律。洞察力是获得成长的基础,有了洞察,才有可能自律。如果没有前进的方向,不知道从何处提升自己,即使有心自律,也很难做到。有了足够的能力,一人有可能自律。必须主动训练对抗非自律的能力。积极主动培养良好习惯,是自律的核心要素。时至今日,我终于知道,自律就是做自己行动的主人。只有自律,才能有掌控生活的能力。但自己离高度自律还有很大距离。逐步通过戒牌与早起这两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慢慢地,扼制坏习惯。意志力不是一种迅速建立的个人品质,只能循序渐进。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控制情绪,保持平静。

传统上认为自律就是自我约束,真正的自律并不是天使战胜恶魔那个简单,而是出于自己的目标与需要,让自己有规律做某件事。如果一个人长期无目标地疲劳奋斗,自律就是空谈。 自律的过程要睁眼看路,是否与目标一致。自律中不断矫正,与目标偏离,及时调整。要张弛有度。自律就象一颗卫星,在推向太空的前期,必然经过一段前途未卜,一旦冲破大气层,摆脱地球引力,就是在既定轨道畅游了!自律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控制住自我,我们的能力就会彰显出来,自律必将走向成功之路。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